
日前,网上一则“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伙,这个年代寒门再难出贵子”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热议!帖子内容称,目前成绩好的孩子愈加偏向富裕家庭。截至昨日,原帖点击率已经达到40多万次,3000多个回帖,还有不少网站转载。
成绩是用钱堆出来的
发帖网友是一所中学老师,他称,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考试(微博)状元,基本家条件都非常不错。上个月中考结束,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。他们都来自开跑车、住别墅的家庭。这个月,这几位学生的父母还商议送孩子去澳洲参加夏令营。
“反观大家小时候念书,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。班上同学念书好的,家都非常穷。”linyang222感慨,“目前的尖子生,除去家庭教养外,爸爸妈妈都舍得烧钱,送各种培训机构,甚至请私人家教,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。”
不出20年,教育的差别愈加大,没钱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,光可以吃苦是远远不够的,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。 linyang222直言,“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。”
农村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
他的看法获得了海量网友的支持。 有人跟帖说:“好的教育确实需要很多资金,胎教要钱,早教班要钱,各种兴趣班要钱。我亲戚家的孩子才五岁,在教育上已经投入六位数了,学了钢琴、芭蕾、绘画、英语等。”目前小升初考试比拼的不是学科成绩,而是奥数和英语。这两门就得父母去砸钱上培训机构。
网友“小洋非常忙”说,以某重点高中来讲,今年上北大、清华的就有十几个。其中一个班上全部上重点线,2个出国、1个香港、5个清北,剩下的全是211和 985的高校。全班62个人,家庭是一个比一个好,从政的、经商的,最差都是高级常识分子家庭。农民、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样一两个,而且肯定是那种对孩子超级负责的家庭。
“我绝对相信没钱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出高考考试状元,可以上名校,但他们所付出的精力,所吃的苦头,真的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。”网友“青青木瓜香”说。
面对城市学生,大家丧失了基本角逐的机会
昨天下午,记者在华科见到了雷磊时,他刚从广州回到武汉,还在为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努力。三天前,他在南方周末发了一篇讲述自己上大学历程的稿子《走到只剩我一个》。这两天,他接到了邻镇好几个大学生的电话和邮件。之前他们素不相识,这类人辗转找到他的联系方法与他联系,只不过为了跟他说一句,“看了你的稿子大家非常感触,感同身受。”
农村尖子=城里差生?
雷磊的历程是海量农村大学生的缩影。他出生在陕西平利县一座村庄,2006年,首次参加高考考试就过了一本线,但他想上一个更好的大学,选择复读。一年后,他以全县第五的成绩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(微博)。
但一进学校他就遭到了巨大的打击。同班一名女同学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。从她的口中他得知,那所学校中一本上线率居然达到了97%。“我的成绩太差了,只能上这所学校。”女同学的话深深的刺痛了雷磊的心。
“农村的基础教育太差了。”雷磊说。小学时,他就要走7公里山路去上课,天天早晨天没亮就打失火把出发了,走到教室就筋疲力尽,不少学生一去学校就打瞌睡。
他们邻近的两个镇每年适龄学生近千,只有5、六个人能考进县中。而有时,全县一年都没一个人能考进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。“几率几乎跟买彩票差不多了。”雷磊自嘲说。他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,也是全乡有史以来考上最很大学的学生。
想上很大学全凭自学
农村的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,而是他们考不上很大学。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,以湖北为例,2002—2007年5年间,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率从39%提升到62%,以军事、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率亦从33%升至57%。而在重点高校,中产家庭、官员、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、失业职员子女的17倍。
“农村学生在起点上就输了。”雷磊说。“这类差距在中小学时就埋下了。”在农村,别说培优,连婴幼儿园都没。
农村学校待遇差,没老师想去。像他所在的八仙中学,大多数老师都是中专毕业,毕业于陕西师范的老师全部都没。
上大学的N个条件
雷磊总结说,在农村想考上一个很大学,需要拥有N个条件:第一你得生在一个殷实之家,可以供得起你上学的花费;第二你的爸爸妈妈要有非常强的意愿培养你成才;而且你得在高中之前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程度,一门心思学习;最后,你还要有个聪明的脑子。“要同时拥有所有条件,你才大概在那种环境下考上一二本的院校,差全部都不可以。”
据他知道,他们全镇有史以来考上全国排名前15大学的人只有四个,还全是复读生。
上大学太难不少人舍弃
因为念书那样难,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又那样小,目前农村的念书无用论愈加抬头。不少父母不想让孩子去念书了。他以前的小学中年生源也逐年降低。
“这可能不止是人口自然降低是什么原因。”雷磊说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在他们那里上小学,天天要行走7公里,因为中午吃不到饱饭,学生们个子都长的特别矮,而且天天支出10多元,一般家庭都有2个孩子。他们那边一个壮劳力一天的收入大概在50元左右,如果供两个孩子念书,根本没办法保持生计。“这类隐形的条件就把不少农村孩子淘汰掉了。”
目前他的重压也非常大。10年前,他们家是村里第一个盖起小楼房的。但为了供他和妹妹念书,到目前房屋都没装修。而村里别的人家早就盖好楼了。雷磊说,“家不少亲戚都不相信我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。他们说上大学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,划不来。”
今年,他家一个亲戚的女儿考上三本大学,女生的爸爸没让她去上,说还不如出去打工。这也让雷磊感到非常茫然。
资源不平等
昨日,北大湖北招生组负责人朱怀球向记者证实,近几年,他接触到进入北大的湖北考生,绝大多数家境殷实,爸爸妈妈不是公务员就是常识分子。
20年前“寒门出贵子”,20年后“寒门难出贵子”,导致这种转变是什么原因什么?对此,朱怀球表示,“保送、加分、自招等高考考试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,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角逐?靠什么改变命?”
暑假期间,武汉25中语文老师(武汉学科带头人)林晓红和同事一块进行了家访。她发现,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,除去课本外,几乎没什么课外书本,孩子阅读面比较窄。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般因忙于生计,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,孩子的学习上,鲜有问津。而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愈加高,不只看考试成绩,综合素质愈发要紧。
武大四大名嘴之一,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副教授尚重生称,“寒门再难出贵子”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。第一,高考考试的题目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利,譬如考试中出现的一些互联网语言,农村的孩子可能没接触过;第二,“寒门学子”大多信息面狭隘;第三,寒门学子社会关系匮乏,不利于他们的进步。尚重生提出了担心:将来“贫二代”愈加多,社会断裂,贫富矛盾增多,不利于社会安定。他说,寒门孩子成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应该更懂事,不可以自暴自弃。